1995年星吉昭访谈
民谣歌手畠山先生是极优秀的蓝调歌手
本文登载于日本音乐杂志《KEYBOARD MAGAZINE》1995年11月号
包括东北民谣在内的民族艺术的音乐就是蓝调
专辑作品中使用的人声全都是采样加工过的东西
Q:距离上一张专辑过去了差不多一年了,这一年里您一直都在忙着这张新专辑的制作吗?
A:是的,大概从去年11月左右开始。只不过我的入手方式总不太好,所以一直是在思考方向,实际进入制作阶段大概是2月份左右吧。
Q:专辑制作工作全部是在您府上的工作室进行的吗?
A:是的。
Q:作曲也都最一开始就在那间工作室?
A:是的。绝大部分都在那里完成。
Q:和上一部作品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比如制作的顺序或者曲目上的想法、编曲手段之类的。
A:这一次使用了很多各种各样的采样音频素材,尝试把这些素材糅合在一起。另外有段时间没有弄什么节奏感强的东西了,所以这一次着重强调了一下节奏。
Q:第一曲「明けの方から」当中用了很多人声采样素材,那些素材都是请专攻日本音乐的歌手来参与录音采样的吗?
A:这张专辑中的人声曲目全部都是请了本地的歌手演唱的。特别是「明けの方から」当中蓝调风格的人声,演唱者是一位水准极高的民谣歌手(指畠山孝一先生---译者注),我很久以前就想和他合作了。只不过,民谣演唱家们并不习惯和我们(的演奏)同步进行演唱。反过来说如果真是能同步演唱的那种歌手,倒有一种太过能干了的感觉,也就没什么魅力了。把这些难以完全按照节奏来演唱的歌手的歌声,先单独采样录制下来,然后再由我我填合在一起。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很不错的。
Q:那也就是说并不是请对方跟着演奏一起演唱,而是先请这位歌手一个人唱下来,然后您再将那录音进行编辑加到您的作品中。
A:是的。「明けの方から」当中使用的是人声独唱,将这部分人声的节拍作为基础,然后再加上合唱的部分。那些其实都是节拍片段,也就是说,指定速度和音准,然后请演唱者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来演唱。所以其实演唱者们并不知道自己唱的东西最终会变成什么样的曲子。
模拟合成器的声音让我觉得很新鲜
Q:第二曲「琥珀伝説」里面那种808似的鼓点是?
A:(笑)那些是乐兰公司(Roland Corporation)出的软件什么的。我家孩子他啊,喜欢这些所以一直在收集这种东西,我把那些素材放到采样器里运用了进来。
Q:那也就是说这种现代风格的音色是受您儿子的影响......?
A:这个啊,我本来就是搞电子音乐的嘛。所以,那种节奏轻快的噼噼啪啪的声音我以前也经常用。在合成器刚刚出现的年代,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认为比起那种声音,真实演奏的声音才更好更有厚重感。所以当我开始使用真实乐器演奏的素材之后,就很少再用那种(电子音乐)音色了。但是我最近听一些浩室音乐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我以前经常使用的音色,觉得很新鲜。所以可以说算是一种回归吧。
Q:这么说来您算是重新认识了一下以前的模拟合成器(Analog synthesizer)吧。您现在还使用那些器材吗?
A:这部作品里用了很多老东西。真的是一些一直放在那里落灰的东西,比如JUPITER-4,JUNO-106,还有SH-2之类的。我手里并没有minimoog,所以把JUPITER-4之类的拿出来,尝试使用了很多音色。
Q:那也不是直接使用,而是先采样,也就是数字化之后再使用吧?
A:是的。我每次都是用Mac和“Performer”把所有乐器一齐启动起来弄,没有MIDI的乐器的话就录进AKAI(赤井电机---译者注)的S3200中使用。
Q:日本传统乐器还有横笛什么的都是您自己采样后使用的吗?
A:一部分是采样的,也有一部分是用乐兰公司的JV系列里的“Ethnic”。
民谣歌手畠山先生是极优秀的蓝调歌手
Q:『マヨヒガ』这张专辑的专辑名是什么意思呢?
A:应该读作“MAYOIGA”,简单来说就是在山中的一处避世的地方这种感觉。
Q:这是(日本)东北地区的方言吗?
A:是《远野物语》中出现的词。山中有那样一处避世的地方,偶尔会有人迷路撞进那个地方,据说一旦从里面出来了的话,就算再去找也不可能找得到那里了。其中“MAYO”大概是有“迷路”(迷う)的意思吧。我想要一点从不一般的地方传出来的声音,所以就尝试按照这种感觉录下了一些人声素材。
Q:看这张专辑中的曲名,感觉互相都有所关联,或者说好像能连成一个故事,真的是有一个贯穿专辑整体的主题吗?
A:我很久以前给KM(《Keyboard Magazine》也就是登载这次访谈的杂志---译者注)写过一些东西。那时候我就写过,东北的包括民谣在内的民族艺术中的音乐那就是蓝调。直到现在我也一直认为那就是蓝调。不过如果要问我到底哪部分是怎么样像蓝调的,我也说不清楚。比如Negro spiritual(黑人灵歌---译者注)流传到了美洲,成为了那里音乐的源泉,从中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和那些相同,我认为从东北的节奏和音乐中肯定也能做出一样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在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之前让我录下了很多素材的民谣歌手畠山先生,今年已经将近70岁高龄,我觉得他就可称得上是极优秀的蓝调歌手。所以我这次就想好好地以他老人家为主创作一首曲子。我这才感觉到,我可能终于能作出一首能让大家感觉到东北的民族音乐真的就是蓝调,那样的作品。
Q:喜剧演员三宅裕司先生曾经将美国的福音歌歌手带来,让他们和津轻的民谣一起演唱。我当时看那个的时候就觉得,果然有些什么东西是相通的。歌唱方法什么的,是不是原本就是同根同源的呢。
A:把那边的蓝调和特别是东北的民族音乐放在一起比较研究,起码可以说,向神明祈祷这一点是一样的,只不过不仅有这些,它们各自也都有劳动号子之类的东西。
有一点制约从某种意义来说才比较好
Q:曲名是在曲目完成之后才取的吗?还是最一开始先决定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曲子然后再制作呢?
A:临时取的名字最终变成正式曲名的时候比较多。一般还是要先确定一下我要做一个这样的曲子,取个临时的名字,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这个名字是最重要的吧。创作进行过程中如果找到了更好的词的话,会把那个临时的名字换掉,但是一半以上的曲子都是直接把临时名字保留下来,作曲就是从取那个名字开始的。
Q:作曲的时候会受什么东西启发吗?比如创作「雪」这首作品的时候去到某座山里看看雪之类的,您会这样做吗?
A:最近这段时间基本不会特意做这种事。我基本都在那边生活,经常到处溜达,平日里的那种景象一直不断地存储进我的大脑里。这首曲目就是我想弄一首雪,然后就以“雪”为题开始创作了。然后我就开始想,在我住的这地方周围的人们对雪是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又去请当地的老奶奶给我唱这地区自古流传下来的和雪有关的歌什么的。
Q:马上您将在净土庭园(平泉毛越寺---译者注)举办第三次音乐会了吧,在这种和佛教相关的地方举办音乐会,和在普通的音乐厅举办有什么不一样吗?最近有没有在普通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呢?
A:正在做。
Q:和那(音乐厅)相比肯定有很多要求要遵守吧。
A:某种意义上,倒不如说有个什么制约才比较好。当然有的时候“怎么弄都可以”之类的也很好,但是像这种,在某个制约范围当中去表现一些东西(更好些)。这次音乐会是一场佛事嘛,所以要咏唱“声明”,难得咏唱一次,我想那就让我也参加进来吧,所以前段时间请了诸位僧人到我的录音棚来,把当天要展示的“声明”部分录了下来。
Q:声明指的是?
A:很久以前的天台宗和真言宗,江户时代开始曹洞宗也开始有这种,就是一种抑扬顿挫非常明显的经文。一般来说读经都是一个调的,但是“声明”是相当有旋律感的。而那毛越寺有一种独特的“声明”,我请僧人们先把那“声明”唱下来,然后我再确定音准然后再把各种其他声音叠加上去。平常时候就算我想弄这种作品也是不可能的,这其实就是一种积极意义的制约吧。那个“声明”呢,请僧人演唱了般若心经,先把它录下来,接下来我自己再给它做各种编曲什么的。
Q:有一种精细打磨的感觉。
A:可以这么说吧。只不过,我如果节奏加的太强了的话恐怕要被骂,所以还是得适可而止吧。
我想整备一个随时可以改变音色的状态
Q: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这张专辑中使用的器材好吗。电脑是Mac吧,"Performer"的版本是5.0吗?
A:是4.2,上一个版本。采样器只有S3200。然后就是刚才提到的JUPITER-4之类的老的模拟合成器,其他乐器还有乐兰公司的D-50、JV-1080、JD-990,还有KORG公司的01/W、M1、M3R也稍微用了一下。还有就是SE-1这种单音合成器(Monophony Mynthesizer)。然后我还加了一点QUASAR进去,那个真的是很有意思。声音特别刺激,我有时想最后结尾再加点什么的时候特别喜欢用这个。还有就是我用了很多雅马哈的VL1,虽然我只能用内置的。还有VP1。还有就是Ensoniq的SQR,雅马哈的DX7 II、SY77这些。
Q:感觉有名的器材基本全都囊括进来了。
A:全都启动起来,保证随时可以改换音色,或者说我想整备一个随时可以改变音色的状态。这个系统从差不多6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了。最开始用的是16ch的磁带录音机。那个磁头磨损,我想请人来修一修,不过那个时候,差不多8年前吧,那可是相当费钱的。就光换一个磁头。那时候正好出了QX1之类的8声道音序器,让两台音序器同步,这样我可以建立一个对应所有音源的系统,从那开始就一直用这种方法。后来QX1又换成了电脑而已。
Q:从QX1一下子就换成电脑了吗?
A:是的。
Q:您会编辑合成器的音色吗?
A:基本上都是使用内置的比较多。顶多也就是改一改释键还有起音什么的。
Q:您不会用原声钢琴(Acoustic Piano)之类的吗?
A:我对原声钢琴有一些印象,很难放到我自己的作品当中,目前为止还从来没在曲子里用过原声钢琴。哦不对,可能有一两首。我这次头一回用了一下电子管风琴(Hammond Organ)。我是觉得管风琴的声音和美国的布鲁斯歌手的声音特别搭,所以头一次用了一下管风琴。
Q:星先生您本人以前都听什么样的音乐呢?
A:我以前是演奏管风琴的,所以经常拷贝吉米・史密斯(Jimmy Smith)或者听电子管风琴演奏家谢莉・斯考特(Shirley Scott)之类的。
Q:吉米・史密斯马上又要出新作了吧。
A:是吗。最近已经完全不喜欢了(笑)。其他的我还拷贝过一些1920年代的舞曲。汤米・多尔西(Tommy Dorsey)什么的,从那种所谓的摇摆爵士开始,然后按乐队的还拷贝过芝加哥乐队。以前的《Chicago V》之类的那种。
Q:被称作管乐摇滚(brass rock)的那个时期?
A:美国。从那以后就开始远离那类的东西,变得只听民族(ethnic)类的东西了。但是我其实很喜欢管风琴。只不过在自己的民族(ethnic)式的作品里不太好运用而已。
Q:您今后的计划是?
A:夏天要搞大概三次露天音乐会,9月新加坡公演,10月要搞几次室内公演。这些全都结束了之后就进入接下来的录音工作,10月或11月发行音乐会现场录像。
Q:最后请您向本杂志读者说点什么吧。
A:没什么有用的建议啊(笑)。当然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领域也可以,还是趁着年轻多听听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从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才好。
(完)
0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