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的蒙古

为什么要用西方的声乐发生法来唱蒙古的民族歌曲呢?但愿蒙古的音乐不要被这样的人断送

译自星吉昭先生散文集《北の風 あおあおと》


  • 某月某日

  到达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左右了。

  回荡在这几盏路灯装点的,懒散的机场的风,让人感到晚秋到来了。

  好像我们是今天这里最后的一班飞机。本来不会拖到这样的深夜,从北京来的航班本来下午两点起飞,谁想竟然晚点五个小时。

  今天北京气温超过三十度。我们只穿了一件T恤衫,所以从里往外感觉到凉意。让人感觉到那真的是蒙古的风,从那草原吹来的风。“还能嗅到草香呢”,这里让我们十分兴奋。

  过了机场海关,我们的翻译已经和包车呆在那儿等我们了。果不其然翻译和司机都在机场白白等了五个小时,我们当然马上道“辛苦了”。

  坐上车离开机场后马上就开进了一条没有路灯的路。没过多久,便看到了乌兰巴托市里的灯光坐在我旁边的灯光师突然“哦”地叫了一声,透过车窗向外看去,夜晚的光亮,是如此地清晰。不知谁说了一句“空气清澈果然不假啊”。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夜景。犹如珍珠宝石一般,散发着光芒。


  • 某月某日

  早上醒来,透过旅馆房间没有窗帘的窗户,晨光已经照射进来。向下望去,街上熙熙攘攘几辆汽车在来往通行。公共汽车站人山人海。明明刚到八月,人们已经裹着厚厚的毛衣或者大衣,已经能看到人们口中吐出的白气了。巴士一到站,人们就都旁若无人地上下车。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外蒙正走向独立的道路。据传食品供应是极为困难的。我们所驻的专门对外的旅馆所提供的饮食也并不多(正好我减肥)。

  我们来到这里,也就是这样一些东西。面包、羊肉、土豆、洋白菜、俄罗斯红茶、啤酒还有些汤。这里难以生长蔬菜,生活的确是很困难。但只用盐调味做出的食物着实不错。十分质朴。将这些难得的食物,一样一样慢慢咀嚼,再想起日本的餐桌,那真是如梦一般。


  • 某月某日

  这次的蒙古之行,我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聆听这里的民族音乐了。因为提前我已经提过要求,所以被安排进了日程。但据说这里的旅行日程很少有照单执行的。好在我们运气不错可以去听一场演奏会。

  傍晚,我们被带到一个小剧场似的地方。稍微呆了一会儿,碰到了一群特别的观众。一百人左右,迈着铿锵的步伐走了进来。这些客人貌似连进入这样的场合最基本的礼节都不懂。

  还有一些欧美人,他们有的大声讨论着自己的日程安排,有的到后台去照相,所做的事实在是无礼得很。我实在是替他们羞愧,所以他们的国籍也就难以吐露。

  终于等到演出开始了,但是说实话,和我的期待差距很大。演唱呼麦的男歌手与演唱长歌的女歌手都着实不错,但在这之后的歌手们的发声方法很有问题。为什么要用西方的声乐发生法来唱蒙古的民族歌曲呢?但愿蒙古的音乐不要被这样的人断送。


  • 某月某日

  蒙古的人口,大约二百多万。首都乌兰巴托人口在五十万左右。城中的景致很有前苏联的味道。还有些诸如列宁路、马克思路之类的道路命名。

  市中心是苏赫巴托广场,那里矗立着这个国家人民革命的指导者,苏赫巴托的雕像。这周围大都是政府行政设施,是蒙古国的政治中心,但是却很少有人群来往。

  我们登上了乌兰巴托以南三十公里左右的小山丘。从这里可以看到乌兰巴托全景。山脚处有一座纪念碑式建筑物,其上刻着一句话,大致意思是:“对苏联战士的记忆,有如高悬空中的太阳般永恒,好似大地燃起的火焰般神圣”。壁画上,描绘着苏联与蒙古国的军人,他们脚踏着二战轴心国的旗帜。

  这座山丘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它北边的成格勒泰山要比今天高出很多。有一天,成格勒泰山与附近的博格汗山(Bogd Khan--译者注)发生了争执。博格汗山便将成格勒泰山的顶部割了下来,放到了自己的跟前,也就是现在我们所在的这个山丘。这之后,两座山都对各自的形象产生了畏惧,于是停止了争执。

  我们参观过了受喇嘛教影响深远的甘丹寺和博格汗宫博物馆之后,决定前去这里的日本人墓园。这在一开始并不在行程安排中。而临时安排,是因为我们一行当中,有一位曾经滞留于西伯利亚的K。

  K是日本北方人。这次行程并不是谁特意地提议,我们都好像察觉到了K的心理一样,不自觉间便做出了扫墓的决定。这座墓园由十多年前来到这里的日本民间扫墓团修缮,大约八百人左右长眠于此。我们在此燃起香,大家都在为逝者祈祷。

  这之后,K好像在寻找某座墓碑,开始浏览每一座墓碑上刻着的姓名。“我受人之托”,他解释道。显然,他来到这里也还是有所顾忌。

  不知是谁说了句“大家一起帮忙找找吧”,我们开始分头寻找,但最终也还是没有找到。K望着远处的山脊,自顾自地说着“恐怕并没有被葬在这里”,眼中映现着蒙古清澈蔚蓝的天空。

  此时一行人中最为年长的,已经八十岁高龄的M奶奶还在不停地寻找着那块墓碑。“那时我还在中国东北呢,要是也成这个样子,也没什么奇怪的……”。“好啦,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回去吧”,最后在某人的提议下,我们离开了这里。

  这风,这让蒙古的晚秋渐渐冷下来的风,沙沙地吹拂着日本人墓园的草地。远处还回荡着孩子们玩耍的声音。

  1993.4

遠風報

如风般的旅途 终将消逝,成为传说 请和我一起聆听那远风之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 联络等请私信至远风报微博

0コメント

  • 1000 / 1000